“村马”火爆背后:贵州赛马城如何激活“马经济”密码
发布时间:2025-04-15 03:21:16| 浏览次数:
春日的三都,西部赛马城的赛道上蹄声轰鸣,骑手们驾驭着骏马飞驰而过,看台上万余名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3月27日三都“村马”赛事的热闹场景。
数据显示,2025年元旦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依托“贵州村马”品牌已举办10场赛事,吸引游客113.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14%和45.11%。
这场“马背上的经济”盛宴,正是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马城公司”)以赛事运营为抓手,走出了从传统民俗到全国IP的破圈之路。
2023年8月11日,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仅两年实践,赛马城公司已从单一赛事运营方,蝶变为集“赛事经济、人才培育、产业升级”于一体的马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国际标准本土化、民族文化市场化、产教融合实体化”的创新路径,公司不仅让“村马”成为贵州文旅新名片,更探索出一条“体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有限公司还获得了2024年度黔南州优秀民营企业。
“水族自古爱马,赛马是我们节庆里最重要的活动。”三都水族自治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过去赛马多为民间自发,规模小、影响力有限。2023年赛马城公司成立后,以“国际标准+民族特色”重塑赛事体系,让传统民俗破圈而出。
走进占地433亩的中国西部赛马城,全长1601米、宽24米的专业赛道格外醒目,可同时容纳14匹马竞速,100间标准化马房、2万座观众席等硬件设施全国领先。
“我们不仅要办比赛,更要打造‘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的常态化体验。”公司负责人覃云峰告诉记者,从4月起,每逢周末都会邀请周边村寨骑手参赛,赛道中央还特设“马上特技”展演区,水族骑手的倒立、叠罗汉等绝技成为赛事“吸睛点”。
市场化运营让“村马”变身“流量担当”:2024年国庆水族端节全国赛马邀请赛,40万游客涌入三都,创造2.38亿元旅游收入;全年32场赛事累计吸引70万人次,单月旅游收入达4.73亿元。“现在游客不仅来看比赛,还会体验骑马、参与马文化研学,停留时间从过去的1天延长至2.5天。”覃云峰说。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休闲体育——马术方向”专业班的学生正在马场学习马匹护理。“我们与赛马城公司共建‘三都黄埔骑师学校’,开设驯马技术、赛事管理等课程,学生毕业即就业。”副校长王天力介绍,这是贵州省首个马产业定向培养专业,填补了西南地区马产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
赛马城公司的人才战略不止于职业教育。在西部赛马城的训练基地,记者看到骑手们正在进行障碍赛训练,其中不乏本地青年。“我们通过‘赛事选拔+定向培训’,已培育出20余名本土骑师,部分人在全国赛事中获奖。”公司马术培训负责人表示,人才储备为赛事专业化提供了支撑,更让水族青年在家门口端上“马产业饭碗”。
马场外,三都小伙石绍张正在给马梳理鬃毛,一直从事赛马工作的他,看着家乡“村马”的出圈,去年年底回到村里,为村里以及外省市的客人寄养马匹,培养赛马。他的故事,折射出赛马城公司推动的“产业共富”路径。
今年,赛马城公司联合当地政府推出“以奖代补+保险托底+项目带动”政策,2025年全县马匹存栏量突破3100匹,贵州马核心种群达891匹,年末预计存栏量达5000匹、综合产值超亿元。从养殖到赛事,从马术培训到马具销售,一条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我们不仅卖赛事,更卖‘马文化体验’。”覃云峰透露,目前公司正在推进赛道“三项赛”改造,规划建设马文化研学中心、骑士俱乐部,未来将继续规划推出“马背游水乡”“骑师一日体验”等沉浸式产品,通过更多的赛事、更丰富的赛事、更有趣的赛事,让更多的游客来到三都。数据显示,2024年赛马城周边民宿入住率增长70%,马主题文创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马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传统赛马到现代赛事经济,从民俗活动到产业集群,赛马城公司的实践,不仅让三都的“村马”跑成全国知名IP,更探索出“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正如覃云峰所言:“我们的目标,是让‘贵州村马’成为又一张亮丽名片。”当马蹄声敲响乡村振兴的鼓点,一个属于“人、马、城”共生共荣的马产业生态圈,正在黔南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