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中国传统民俗“马日”或“送穷日”
发布时间:2025-04-12 08:00:54| 浏览次数:
正月初六于中国传统民俗之中,被唤作“马日”或“送穷日”。此称谓源自古代农耕社会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悉心观察,融合了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蕴。
据《荆楚岁时记》等古籍所记,正月初一至初六乃“六畜日”,依次对应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初六为“马日”,古人觉得此日乃马之生辰,需规避宰杀或役使马匹之举,以祈愿六畜昌盛、农耕顺遂。
在民间传说里,女娲于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缔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人,故而初七被称作“人日”。初六作为“马日”,彰显了古人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之情。
马日与“送穷”之习俗紧密相联。唐代韩愈所著《送穷文》有载,人们将家中垃圾视作“穷鬼”的化身,于初六大扫除时将垃圾集中焚烧,称作“送穷鬼出门”,其寓意为送走贫穷困窘,迎接富足之生活。在山西、河北等地,至今仍留存此俗,焚烧垃圾之时还会念诵吉祥之语。
商家大多在初六正式营业,称为“开市”。店铺会张贴“开市大吉”的红纸,燃放鞭炮,老板亲自迎接宾客,并给伙计发放“开市红包”,象征着新年生意兴隆红火。有些地方还会用算盘敲打柜台,寓意“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民间认为厕神紫姑(司掌茅厕与生育之神)于初六归位,妇女会清理厕所、焚香祭拜,祈求家宅安宁、子嗣兴旺。部分地区保留“扫厕日”的传统,借清洁厕所来表达祛秽纳吉的心意。
“马日”反映出古代农业社会对牲畜的倚重,马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其“生日”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殷切期望。初六“送穷”则体现了质朴的经济观念——凭借劳动创造财富。
从女娲造马到“六畜日”的序列,暗含着古人对于自然秩序的领悟:先有万物,而后有人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能绵延不绝。
春节前六日逐步达成从祭祀神灵(初一)、祭祖(初二)到回归日常(初六)的过渡,通过仪式助力人们从节日状态转向生产生活,具有社会律调节作用。
这一日的文化内核——辞旧迎新、勤劳致富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