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冰雪装备产业焕发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3-20 18:33:19| 浏览次数:
新疆阿勒泰,有“人类滑雪起源地”之称。入冬以来,“雪友”如织。在当地一间毛皮滑雪板制作工坊,常有许多游客前来体验这项古老技艺。挑选木板、浸泡马皮、打孔穿绳……繁复的工序,讲述着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如今,“冰雪热”早已突破地域、场所和季节限制,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冰雪装备产业作为重要支撑,乘势而上。不少国产冰雪装备企业瞅准商机、加大投入,实现快速发展。国产品牌也不断“上新”,成为滑雪爱好者的“新宠”。
新雪季,31岁的河北廊坊市民张杰早早“开板”。在他家中,客厅一角的雪具墙最为醒目。五颜六色的头盔、滑雪板和雪镜等装备,透露张杰是一位滑雪“发烧友”。指着墙上一块黑色滑雪板,张杰打开话匣子:“这个雪板是国产品牌,用碳纤维材料做的,轻便又牢固。”说话间,张杰单手将雪板从墙上轻松取下。
漫步河北崇礼多个大型雪场,滑雪装备用品店铺林立,国内外品牌竞相角逐。在某国产冰雪装备品牌的旗舰店中,有一款单板滑雪护具陈列在显眼位置。这款护具由科研团队历时一年多时间自主设计、研发,能够实现一体多种密度成型,适应身体不同部位保护需要,深受消费者喜爱。“国内冰雪经济迎来好年景,国产品牌有大把机会。”企业负责人裘威尔说。
在辽宁丹东,当地不少服装企业从代工向培育自创品牌转型,打造高端滑雪服和户外服装卓有成效,企业年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在吉林北大湖一家国产滑雪装备品牌店铺,一款国产滑雪板已经卖断了货。店长贾晓娜介绍,近年来大众对国产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与国外品牌对比,国内厂家不仅专注于提升性价比,还注重与中国文化元素结合,颇受年轻人欢迎,市场前景可期。
近年来,“冰雪热”为冰雪装备发展带来新契机,以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冰雪装备结合,催生很多新产品新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对冰雪运动的多元需求。
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冰雪运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对运动员的脚掌结构进行数据建模。借助这项技术,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就能收到一双符合自己脚部特征的滑雪鞋垫。实验室主任刘俊一表示,近年来,实验室先后研制出3D打印定制化头盔、青少年竞速类雪板、功能性定制滑雪鞋垫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在国产冰雪装备中,科技水平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刘俊一说。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覆盖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目前,我国有冰雪装备器材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很快,随着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吉林辽源,被誉为“中国棉袜之乡”。许多冰雪赛事的参赛包里,都有一款产自辽源的滑雪袜。资深滑雪爱好者见到后,就会心头一暖。这款“黑科技”滑雪袜,自带发热功能,穿戴后可实现平均增温8摄氏度左右,是冰雪运动的御寒“利器”,颇为畅销。
为加快发展冰雪产业,相关部门和地方纷纷打出政策“组合拳”,因地制宜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近日,吉林省印发了《关于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7—2028年雪季,冰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吉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吉林省将依托现有基础,紧紧围绕“一主三辅”区域格局,以吉林市为中心,以长春、辽源、延边为支撑,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区。
除了吉林,全国多地也在推动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冰雪经济焕发新动能,并呈现规模化、集群化特征。河北张家口宣化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瞄准冰雪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已签约12个项目,其中8个项目投产运营,年总产值15.26亿元。冰雪产业园已经初步形成雪场装备产品“由高到低”,拓展市场“从内到外”,冰雪运动“从冬到夏”全产业链。(本报记者 王 亮 季 芳)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